「扛得住沉淀,经得起回味」关于话剧《威廉与我》,他们这样说......
话 剧 《 威 廉 与 我 》
三联中读《安妮戏聚时刻》Vol.71
「演出遇“春寒”,但还有TA值得期待!」
点击下方链接收听播客:
http://ny.zdline.cn/mobile/audioShareCard/index.html?artId=154075
这是一部关于英国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生平传记的原创作品,由在剧场的工作者们带入,讲述了小威廉五岁时候误入斯特拉福市政厅的舞台,与戏剧结缘;青年时独自在伦敦闯荡,一个皮革商的儿子开始书写属于自己不凡的传奇,再到他晚年失意,回归斯特拉福老家直到去世。可以说,从这部戏,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的一生。
田晓威导演口碑力作
《威廉与我》
演 出 时 间
2022年10月14日(周五)19:30
2022年10月15日(周六)14:30
*演出时长约175分钟,中场休息15分钟
*每人一券,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演 出 地 点
深圳滨海艺术中心
歌剧厅
演 出 票 价
开票钜惠:
299元(680 480)
199元(280)
99元(180)
*年费会员折上折。
*本场演出适用所有优惠券,可与任意折扣叠加,限微信购票使用。
*本场演出设少量50元公益票,详情点公众号-一键购票-公益票。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票
对于这样一个全球各地已有无数版本的超级IP,当创作者改编莎士比亚作品时,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做时代的关照?
“只要想象力无限,就可以抵达莎士比亚的世界,因为他的剧本给了我们足够的开放性!”
之前首演版的演员依旧出演,演出将由田晓威、蒋小涵、张懿曼、杨柳4名演员混搭进行呈现,期待他们在《威廉与我》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以安妮的播客为起点,本剧的新老朋友们在此齐聚一堂,聊聊他们眼中的莎士比亚关于话剧《威廉与我》,他们这样说......
Q: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多部流传百世的经典作品,并为万千观众提供了开放性的视角,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思考当下的时代。全球各地的创作者们纷纷选择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进行改编,而话剧《威廉与我》却聚焦于莎翁的生平经历,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您认为这部剧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怎样的视角
蒋小涵:莎士比亚是世界文豪中最出圈的一位,他的名字在全球范围内妇孺皆知。作为普通大众,即便你从未读过莎翁原著,或从没观赏过任何基于他著作的舞台或影视作品,对于他的那几部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作,你依然会通过各种渠道或形式略知一二。对于戏剧人而言,莎士比亚就更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作品既是入门启蒙,又是一座永远开掘不尽的宝藏。
然而,关于莎士比亚这个人,我们却知之甚少。作为称霸世界400多年的文化巨匠,莎士比亚到底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那一部又一部旷世之作又是在什么样的个人境遇之下创作出来的?这一串问题的相关答案,流传着诸多版本,其中最极端的是:莎士比亚这个人压根儿就不存在。这让莎士比亚有了很强的神秘色彩。
摄影 王霁
我们真的了解莎士比亚这个剧作家,真正了解他的作品本身究竟是什么吗?其实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在之前的认识当中,恐怕只有一个作为经典剧作家和经典剧目的概念。
很多创作者在选择以现在的视角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改编,但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我们恐怕还没有到那一步,原因是我们也许对这位剧作家、对他的作品还不够真的了解。在莎士比亚所处的那个时代,当他作为剧作家、他的剧作真正崛起之前,当时市面上所流行的基本上都是道德剧,所谓的道德剧呢,其实只是为了某种思想去服务的,戏剧其实是当时某种思想的附属品和工具,这样的戏有它明确的目的,它为思想服务,它离人本身、离人性本身很远。
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剧作家,他是敏感的,他在那样一个大的创作氛围之下,捕捉到了人性最生动最本源的东西。起初他可能在旧有的戏剧框架下进行自己的尝试,然后他确定了自己的风格,他开始挖掘人本身。他在这样一个个流传了已久的故事里找到了人性本身,他挖掘到了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的思辨,这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他为过去戏剧当中很概念化的、标签化的、脸谱化的人物赋予了灵魂,他给了人多样性,因此故事变得生动,不再是人物为思想和为情节服务,而是情节和思想由人物而诞生。从莎士比亚开始,戏才开始变得好看。
摄影 杨俊峰
我们希望观众能够以一个最近的视角看到最真实、最鲜活、最生动的编剧莎士比亚,而不再是一个在传统概念中被束之高阁的大师。这部剧当中也有很多的表现元素和手段是在向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莎剧致敬,比如说我们戏里也有当时莎剧借鉴恐怖剧的挖眼球,有这样的骇人场面,也有嬉笑怒骂的狂欢场面。
既然莎士比亚在那样一个时代,它让戏剧、让思想离人更接近,那么我们今天再讲他的故事,希望至少不要违背莎翁当初的初衷,可以让观众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莎士比亚,一位活在那个时代的活生生的编剧。
蒋小涵:《威廉与我》为我们展现了从童年到老年四个人生阶段的莎士比亚,让我们看到了褪去光环的莎士比亚在特定时代背景之下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悲欢,他和他的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取与舍等等。
这部作品无限地拉近了莎士比亚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台上的四个演员分别扮演了不同阶段的莎士比亚,而台下的观众也似乎成为了莎士比亚,借由莎士比亚的故事反观自己,抒发自己。
Q:不少观众评价这部剧将莎士比亚拉下了神坛,并与这位大戏剧家产生了共鸣,甚至认为他和我们是“同时代的人”。作为莎翁不同年龄段的扮演者,您眼中的莎士比亚是个怎么样的形象?
田晓威:我在剧中扮演的是中间这一段的莎士比亚,也就是他青壮年时期、最得意的这个年龄阶段的莎士比亚。对于这个问题不止是说我作为演员的认识,当然还有前期作为编剧去调研资料,去构想莎士比亚这个人的一些感悟。
我觉得莎士比亚首先有一种天赋,这倒不是说我们所谓的艺术家技巧上的才华,他的才华是天生对人和人性敏锐,这是作为艺术家的特质。同时呢,他非常务实,因为他并不像他同期那些“大学才子派”剧作家,比如咱们这个戏里的马洛、格林,没有他们出身那么好,上过名牌大学,他是一个苦出身,所以他比这些人更懂得务实。也许生存对于他这样一个从斯特拉福镇跑到伦敦来闯荡的小镇青年来说,生存是更实际的事儿。
摄影 杨俊峰
那么历史当中的事实和结果也是,像马洛、格林这些当时很有才华的剧作家,他们的人生很绚丽,但可能就像烟火一样一闪即逝了。而莎士比亚坚持到了最后,莎士比亚还相对地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获得了自己应得的地位和财富。
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对于生存很务实的人,同时又拥有着艺术家对人性的敏锐。他绝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自以为是,或者说很容易自满的艺术家。可能就像这个戏里我们写的台词一样,作为一个皮革商的儿子,他总是在未雨绸缪,也许他一刻都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不停地在为了他的生存而努力,最终坚持到最后。
摄影 王霁
张懿曼:莎士比亚没人见过,只在文献里出现过,甚至有人说莎士比亚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地演,当成“人”来演,处理他的正常的人类的情感,在他的环境里此时此刻发生。
杨柳:莎士比亚的形象,看了戏你就会知道,他像你一样的哭过笑过,高尚过,绝望过。他是你,是我,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任何人。
蒋小涵:戏剧无论题材、形式,都是在写人。堪称经典的,一定是把人写明白,写通透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流芳百世,最主要也是因为他笔下的人是活的,他借助角色和故事所反映和剖析的人性是真实且透彻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永久不变,人性里的光明和黑暗是不会被时间所改变的。
如果你问我,莎士比亚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说,在这部作品中,他首先是“人”,因此《威廉与我》这个400多年前的故事才会让观众会心地笑,动情地哭,有心灵被击中的观演快感。这也是《威廉与我》和莎翁作品最美妙的勾连。
Q:上一轮演出的四位主演——田晓威、李梅、张懿曼、杨柳,四位老师都是认识多年的好友,因为《威廉与我》得以重聚,默契的合作想必会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在创排过程中,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田晓威:美好的回忆太多了,说起来也会很多,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说我们四个人审美一致、频道相通。因为其实在初期排练的过程中,面对初稿剧本,然后我们一个人要跳进跳出扮演这么多角色,我们其实要面对和攻克的难题挺多的,会有极度焦虑和极度疲惫的时刻。那在创作的过程中呢,我们四个人又都是个体,肯定会有产生一些矛盾跟分歧。
但是这次最难得的就是,每当有分歧产生,我们不会像以往面对其他人那样工作。以往因为创作出现矛盾,可能就是谁妥协了,那我们就各让一步嘛,创作永远是个集体的事儿,它不是个人的,你坚持了我就妥协,我坚持了你就妥协。但是在这次的创作中,我觉得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我们会有争执,我们会有创作上的一些矛盾,但是最终我们谁也没有妥协。
摄影 林信缘
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四个人审美一致、频道相通,我们在产生矛盾和分歧的时候,总能碰撞出一个最终我们四个都觉得很合适的结果。这种感受是蛮奇妙的。而且由于这样一个创作过程,我们四个人之间产生的革命友谊都非常深刻。
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和谐,有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爱好,这个很难得。这个全仰仗晓威对我们三个人的理解,所以才能让我们四个人在一块儿能够合作的如此的幸福,开心。对,最大的感受就是好幸福啊。
张懿曼:我和其他三位严格意义上都是第一次合作。我跟晓威和杨柳在《三姊妹》里合作过,可是都没有对手戏。(李梅)师姐更是我仰望的演员。这次的默契是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审美,一致的戏剧观,人生观,所以一见如故。相信还会更加坚定的在戏剧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杨柳:我们四个并不是多年好友,我跟其中两位认识多年,但彼此并不熟悉。这次的排演过程才是我们相互熟悉的过程。
我们这次的合作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信任,因此创作过程争执也好,提意见也好,可以抛掉一切杂念,沟通毫无障碍,这个的合作过程真的很愉快!
摄影 林信缘
Q:除了我们熟知的四位老朋友,在本轮演出中,《威廉与我》也迎来了万众期待的新朋友——青年演员蒋小涵、盛路悦。您为什么会选择参演这部作品?
蒋小涵:能参演《威廉与我》,我很兴奋和期待。首先我和这部剧的制作团队包括编剧、导演田晓威已相熟十几年,有过多次合作,生活中也都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包括杨柳,我们十多年前就一起演话剧,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总盼着再有机会同台。
《威廉与我》去年首轮演出我就去看了,惊艳到我了,连看两场,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未来会以演员的身份参与进来。对我而言,最大的快乐就是与志同道合的人做挚爱的事,参演这部剧就是这样的快乐。
Q:在本轮演出,蒋小涵老师将与李梅老师轮流饰演青年阶段的莎士比亚,创排过程中,您是否与李梅老师交流过对角色的探讨?您会如何以自己的风格演绎出这个角色?
蒋小涵:我和李梅老师是分别排练的,所以很遗憾目前还没有机会当面探讨角色。之前看过她演绎的版本,李梅老师演技不用说,话剧舞台上戏骨级的存在。其实对于这个角色,“开荒”工作她已经完成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能做的是努力保持原有水准,并演绎出自己的特色。
摄影 林信缘
摄影 李晏
田晓威:说到前期准备,其实我从编剧阶段就开始做这个准备。既然决定了用这样一个叙事,因为剧本当中就是四个演员,无论我们叫他讲述者也好,剧场工作者也好,吟游诗人也好,以四个人开始讲故事,然后仪式感加游戏的方式进入不同的角色,然后跳进跳出完成,每个人都要扮演莎士比亚和他身边的人,然后完成整个叙事。
蒋小涵:我之前演了十几部舞台剧,但从没尝试过在一部戏里扮演多个角色,这次需要演绎包括青年莎士比亚在内的十几个年龄、身份、性格跨度极大的角色,而且时而是剧中人,时而又是讲述者,需要不断“跳进跳出”,这个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表演体验,也是不小的挑战,当然,更是这部戏作为演员的过瘾之处。
做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我读了莎士比亚的传记,重读了他的几部作品,当然,最重要的是逐字逐句精读《威廉与我》的剧本,揣摩每一个人物,做一些自己的设计。
田晓威:这里的核心是我们四个演员要做到在台上跳进跳出的表达,能够让观众看懂,同时我们也需要辅助。无论是一个灵活的空间上、光的运用上、服化造型的界定上,我们既不要传统的那么繁琐,又要保持十五、十六、十七世纪大概的一个视觉元素,同时加入我们现代人的理解,所有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
所以其实前期阶段我们每个部门都在做大量的准备,为的就是让四个演员能够顺畅的完成三十多个角色。终极目的是为了让观众看起来能够看懂,不累,并且有观演的愉悦感。
包括在排练过程中,因为整个戏的体量,我们四个人的体力其实也是一个问题。那我们也会通过不管是锻炼还是排练来提升自己的心肺功能和体力。总之方方面面都是在为这个戏做准备。
Q:在整个创排及演出过程中,您最享受的是什么?
田晓威:在演出过程中最享受的,首先是我们四个人在台上相互之间生动的交流和碰撞。这个戏演到今天,虽然演的场次并没有那么多,但是有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就是,在完成了首轮演出的负担之后,我们四个人在台上每次去演的时候,相互之间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在戏上也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和化学反应。
如果举例子的话,比如说懿曼去演老年莎士比亚,我再去演已经病入膏肓的老约翰的时候,我们俩那段戏结束之后会有一段叙述和总结的语言,然后角色之外的讲述又会开启。每次我们俩这场戏碰完之后再去讲述,我们相互之间的情感都会变得非常不一样。
摄影 李晏
还有就是个人体验上的,比如说我自己要演中年莎士比亚,中间有一段也是由懿曼扮演的送信的人说,罗伯特·格林死了,然后我们相互之间会有关于格林的生死、关于戏剧工作者跟舞台的一段话。因为我们之间的交流,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而且再加上我们俩本身在之前又扮演过马洛跟格林,所以再说起格林的时候,又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我们两个虽然在台上,一个在上场口,一个在下场口,隔着那么远的距离,但是都能碰撞出不一样的情感浓度,这是一种交流中的不可描述的频率。这些都是我们在台上很享受的时刻。
那么再有就是观众们的专注,当我们四个人高度专注、高度集中的时候,不是分神,但是能感觉到台下的观众的呼吸,专注的呼吸。当台下的观众跟我们四个人接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演出才是真正完整的,整场演出才被真正赋予了灵魂。那种美妙的时刻非常享受,而且无法简单描述清楚。
张懿曼:还没到享受的时候,每场演出都还有新的调整,一直在摸索。
蒋小涵:排练的过程非常愉悦,虽然已经有了之前演出的成功版本,感谢导演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空间。因为一起排练的都是相熟的小伙伴,我们彼此相当默契,而且他们都是超级厉害的演员,会激发出我更大的潜能。
Q:最后一个问题,您对话剧《威廉与我》这部作品有什么感悟或寄语?
田晓威:对于《威廉与我》这部作品,无论是我们演员、我们的主创、我们的出品方和制作方,都希望它能够一直的演下去。因为这部戏本身的基因,它的文本和我们工作出的成果,其实是具备这样一直延续的可能性。因为以前我们也做过其他的商演剧,但是有些商演剧可能就是具有时效性的,过了那个阶段他可能就很多东西一个是也没那么好看了,话题性也没那么强了。
摄影 李晏
但是《威廉与我》以莎士比亚生平作为这个戏的核心和题材,它本身具备的基因是可以延续的。这个戏的可能性非常的大,可变的元素非常多,所以我们希望《威廉与我》能一直演下去,一直在戏剧市场也好,在不同的剧场空间当中产生出它不同的样貌。
张懿曼:希望这部戏属于岁月。
杨柳:相信《威廉与我》在每一轮演出中都会和之前不一样,所以即便你看过好几次《威廉与我》,下一次,你依然能有新的收获!
摄影 杨俊峰
蒋小涵:最后就用我去年看完《威廉与我》首演后,写的一小段文字,作为对这部戏的感悟和寄语吧:
“编、导、演、舞美、配乐……从创作到制作,这台戏的每个毛孔都散发着灵气,举手投足都张扬着个性与才情。扎实又精巧,沉稳而酣畅,毫不吝啬即时的快感,又扛得住沉淀,经得起回味。对于很多戏剧人来说,莎士比亚既是敲门砖又是天花板,是戏剧生活不可分割的坚实存在。
《威廉与我》在三小时的时间里,让台上台下的每一个‘我’都走近莎士比亚,成为莎士比亚,将人生中的快意、欢愉、困顿、迷茫、抗争、头顶的光环与颈上的枷锁,通通点化成一部又一部旷世巨作。
理想在作祟,现实在作梗,‘To be or not to be’ ,这是每一颗尚未妥协的心灵,时刻面临的挣扎。世界有天幕,背后是真相,它的面目再恐怖、可憎或苍白,所幸的是总有人试图触碰或揭开它。”
以上内容引自@华朋文化PennonTimes,已删减部分内容。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起设立的公益性基金,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基金面向社会接受申报、资助过程受社会监督、资助成果由社会共享,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搭建了一个开放平等、公开透明的艺术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更多申报信息及资助流程可登录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官网或关注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了解查询。
【出品制作方】
世纪华鹏从2009年创立至今,出品制作了二十余部不同类型的舞台作品,其中包括以《李雷和韩梅梅》《栀子花开》《后青春期的诗》等为代表的青春剧目;以《革命之路》《金龙》《只是世界尽头》等为代表的经典改编剧目;以《夔龙玉》《万白》《还差十一个》等为代表的原创剧目;以《蝴蝶公主》《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代表的旅游演出等。剧目曾多次于国家大剧院、保利院线演出、多次受邀于全国各地的戏剧节、展演季演出。世纪华鹏及其剧目曾荣获第16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最具投资潜力奖、中国年度大剧场话剧票房十强、第五届国际戏剧学院奖优秀剧目奖、互联网牛耳奖内容贡献奖等荣誉。
【主创名单】
导演:田晓威
编剧:田晓威、朱珠
出品人:方木、朱珠、李彦达、朱梦瑶
总制作人:汪鹏飞 制作人:曲晶
舞美设计/平面设计:徐愔
灯光设计:高捷 服装设计:李予多
原创音乐:I.M.P工作室 林钧晖 陈玉彬(中国香港)
海报绘图:李健 造型设计:林雅婕
副导演:王泓桥 导演助理:程睿之
文案策划:赵晓萌 技术统筹:宋海军
舞台监督:黄鸿远 查理 制作助理:王帅
形体指导:冯时 音效制作:张吉鑫 木偶指导:康健
巡演版灯光执行设计:刘会军 行政统筹:谭昊
宣传推广:观艺之邦
巡演总代理: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出品方:世纪华鹏、小莎翁戏剧艺术空间 在田文化传媒工作室
制作方:世纪华鹏
支持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观 演 防 疫 须 知
1.健康码为黄码或红码的观众将谢绝进场
2.观演前的7天内经已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来(返)深圳的观众将谢绝进场
3.入场前请正确佩戴口罩、配合测量体温,出示粤康码、行程卡并扫描场馆码进行登记,入场观演需持24小时核酸检测证明
4.疫情防控期间请提前安排出行时间,建议演出开始前60分钟排队等候进场
近 期 演 出 一 览
湾 区 艺 术 领 跑 者
· 深 圳 滨 海 艺 术 中 心 ·
BAY OPERA OF SHENZHEN
深圳滨海艺术中心涵盖歌剧、音乐剧、舞蹈、戏剧、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亲子剧等众多艺术品类,致力于打造湾区艺术风向标及深圳西部永不落幕的艺术盛宴。
官方网站:
http://www.szbo.com.cn/
咨询热线:
0755-23305639(10:00-18:00)
地址:
深圳市宝安区宝兴路欢乐港湾16号滨海艺术中心